
王阿姨今年58岁,是个特别注重养生的人。每天早晨,她都习惯做一大盘生菜沙拉,里面放点橄榄油和苹果醋。她总说:“吃生菜能排毒,还能减脂。”
可最近几个月,她早上起床总觉得胃有点堵,吃几口就胀气,还老是打嗝。去医院一查,医生摇摇头:“您这是脾胃虚弱啊,再吃这么凉的,胃可真要罢工了。”
王阿姨心里嘀咕:生菜不是健康食品吗?咋反倒伤胃?医生笑着说:“再好的食物,也要看身体能不能消化。”
其实,像王阿姨这样的情况,在现实生活中非常普遍。根据《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报告》显示,40岁以上人群中有近三分之一存在脾胃功能减弱的问题。

那么,脾胃虚到底是怎么来的?生菜真的该“背锅”吗?
一、脾胃虚弱,到底是吃出来的,还是身体太“冷”了?
王阿姨听完医生那番话后,开始回想自己这几年生活。
她每天早饭喝冰牛奶,中午爱吃凉皮,晚上又来碗冰镇西瓜。听起来挺清爽,可她的胃啊,早就冷得打哆嗦。
1.吃太凉,是伤脾胃的第一刀。
《本草纲目》记载:“凡食生冷,伤脾损胃。”脾胃本来就喜欢温暖,你天天往里倒冷的,胃里的“火”自然被灭。
医生说:“你的胃,就像灶台上的火,被冰水浇灭了,还怎么做饭?”
2.情绪压力,是第二刀。

医生告诉她:“很多中老年人不是吃坏胃,而是‘气坏胃’。”有研究发现,长期焦虑、熬夜的人群中,胃肠功能紊乱比例接近45%。
王阿姨回想自己:退休后帮女儿带孩子,经常忙到忘了吃饭,难怪胃越来越“弱”。
3.吃得太“清淡”,反而越吃越虚。
很多人误以为多吃蔬菜就健康,可蔬菜也分“寒热”。《本草求真》说:“寒凉入脾,则食不化。”意思是寒凉的菜吃多了,会让胃的消化力下降。
医生听完她的饮食习惯后笑了笑:“您这是典型的‘冷养生’——凉菜凉饮凉胃气。”
二、除了生菜,这4种蔬菜也要少吃,别让胃“越吃越虚”
王阿姨一听医生让少吃生菜,立马问:“那我吃点黄瓜总行吧?那不是也养颜吗?”医生摇头笑道:“黄瓜、生菜、苦瓜、西红柿、莴苣,这几个对您来说,都得少吃。”
1.黄瓜——清热但太凉
《中医饮食调理手册》里说,黄瓜“性寒入胃经”。王阿姨爱在饭前吃两根,结果吃完就肚子凉。医生说:“可以炒着吃,加点姜丝中和寒气。”
2.苦瓜——降火有余,温度不够
苦瓜虽然能降火降糖,但脾胃虚的人吃多了会胃寒。《本草求真》说“多食损脾”,医生提醒:“您要真爱吃,就焯水炒熟,别空腹吃。”
3.西红柿——酸多伤胃
西红柿中的有机酸容易刺激胃酸,王阿姨爱吃生的,结果越吃越反酸。医生建议她:“改成番茄炒蛋吧,熟吃更护胃。”
4.莴苣——味苦性寒,助湿气
莴苣看着清爽,但对脾胃虚的人是“冷刺激”。吃多了反而容易肚子咕噜响、没胃口。医生让她换成胡萝卜炒莴苣叶,加点蒜末提温。
医生总结得挺直白:“脾胃虚的人,要多吃温的、少吃凉的。像南瓜、红薯、山药、菠菜、胡萝卜,这些才是你的‘胃朋友’。”
王阿姨听后有点惊讶:“原来我一直以为的‘健康’,其实是错的。”
三、脾胃虚了怎么办?吃出温度,养出“胃火”
医生叮嘱王阿姨:“胃病不是一顿饭惹的,但调理得当,也能慢慢好起来。”
于是她开始调整:早餐喝小米粥加红枣,中午吃南瓜炖鸡,晚上喝碗山药汤。两个星期后,她发现自己胃不胀了,饭量也大了点。
医生告诉她,想养好脾胃,就得学会“暖着吃”。
1.温性食物是关键
《食疗本草》里写:“山药补脾益气,健运胃肠。”像山药、红枣、南瓜、鸡肉、糯米这些温性食物,最能帮脾胃恢复“火力”。
2.远离冰冷刺激
医生说:“别再喝冰牛奶、吃冰瓜,凉拌菜也少点。”研究数据显示,持续食用低温饮品的人群中,胃动力下降的比例高出正常人38%。
3.三餐规律是养胃的底线
胃就像个“打工仔”,该干活时得让它干。吃饭太不规律,它就“罢工”。王阿姨后来开始定点吃饭,不空腹、不暴食,整个人的状态明显变好了。
4.补蛋白助消化
鸡蛋、豆腐、鱼肉不仅能提供营养,还能增强脾胃的运化力。医生说:“别老吃青菜,肉菜搭配,胃才有劲。”
5.多喝温汤水,帮胃养气血
比如红枣桂圆汤、山药排骨汤,这些汤水既暖胃又补气。临床观察发现,长期饮用温汤的人,胃胀和反酸症状能下降约60%。
结尾:
一个月后复查,王阿姨的胃明显好多了。她笑着说:“我现在连凉拌菜都改成热炒了,胃舒服多了。”医生点头:“对,脾胃喜欢温暖,别让它受凉。”
古人讲“脾胃者,仓廪之官,五味出焉”,意思是脾胃管着身体的营养供应。胃好了,人自然精神、皮肤也好。
所以说,脾胃虚不是小问题。它决定了你吃下去的营养能不能被吸收,也影响免疫力。吃得对,脾胃才能慢慢恢复;吃得错,再贵的补品都白搭。
红腾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